夸張的外表、龐大的尺寸、非藝術的外表、過分經營的劇場性,這是觀看完眾多院校雕塑畢業展之后的直觀感受,而雕塑是一門不斷向深度挖掘的藝術,是在不斷的尋求材料或者物質的深刻性,更加傾向于靜態的沉思,某種程度上來說,雕塑當下的發展與雕塑的本體有點“背道而馳”,更為重要的是,青年學生們對具象傳統的不感興趣,使得這一現象更為突出,也引發業內的擔憂;而另外一方面,雕塑當下的這種豐富性和多元性,被看作是雕塑的一次機遇,那么裝置化、劇場化對于雕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具象傳統的缺失,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有同學開始做木雕了,在實踐過程中,木頭、石頭、鋼鐵等等,可以看到材料的豐富和多元,這是今年畢業展的一個亮點。作品比以往更有厚度,尤其是雕塑,往年看完也就看完了,今年的作品更加耐看。”李象群在談到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展時講到。
  當然,他也談到了畢業展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基本功還是有點欠缺,還沒有達到最滿意的狀態。比如寫實雕塑、肖像是魯美的強項,但畢業生敢于碰觸肖像的比較少,不僅魯美如此,全國的狀態都差不多。
  對此,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表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本屆畢業展的作品,有一個比較好的趨勢是,迎合市場的作品少了,同質化模仿抄襲的現象越來越少,原因是當下的市場環境不好,導致同學們能夠更加專心和用心的對待畢業創作,更加注重學術的研究,正常的看待畢業創作。這種現象是一種正常的回歸,畢業創作不應該被市場所左右。
  在具體的創作上面,可以看到同學們對于個性的張揚,都在尋求突破,新的語言和樣式。整體上來說,強調材料的實踐,比如機械雕塑的呈現仍然是一種主流現象。大家對于材料的運用更加的廣泛,同時也更加的精致,并且在不斷地擴大。
  中央美術學院 石若宜《灰房子》 雕塑系
  中央美術學院 段可欣 《汀》 雕塑系
  中央美術學院 賈浩然 《這不可能!》 雕塑系
  中央美術學院 華成 《破境》 雕塑系
  中央美術學院 馬子坤 《你和我》 雕塑系
  中央美術學院 宇野冴月 《出沒在邊界》 雕塑系
  而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傳統語言的缺失,比如具象雕塑或者架上雕塑的表現越來越少,那些注重嚴肅的思想性的作品比較少,具有社會思考和擔當的作品,分量還不夠,同學們更多的還是在關注個人情感,注重材料的形式和語言,關注當代人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現實生活主題的作品涉及的越來越少,“這是我們在教育上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呂品昌看來,如何引導青年藝術家或者同學們,在畢業創作這個很重的環節上,更加關注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是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這個時代需要青年藝術家的擔當。
  具象雕塑:想要突破太難
  在今年四川美術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展中,王文亭的作品《城市景觀》引起了眾多的關注,五位老人站在半空當中,四周的圍欄就像是牢籠一樣,將他們禁錮,他們面向前方,眼神充滿了期待?無奈?觀看之后,引發人們對老人群體面臨的現狀與困境進行思考,作者在談到這件作品的創作時講到:“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大批農村人從原來居住的院落搬進高樓。生活環境的改變使他們被擱置在水泥樓的房子里。作品采用玻璃鋼、不銹鋼管以及鋼化玻璃塑造了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被壓縮的老人站在陽臺上,雙手緊握欄桿,茫然的神情望著樓下,如吊在‘半空中’。”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在談到這件作品時,表示這件作品可以說是近五年來,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最好的具象作品:“其實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選擇,是要精彩的東西,還是大家都在專注于一個東西。具象雕塑的減少并不意味著質量的降低,恰恰這件作品是近幾年的非常有突破的作品,所以具象雕塑的減少并不意味著這一方向在減弱,恰恰是對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點點突破,影響就會特別的大,門檻非常高,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做的。”
  在焦興濤看來,雕塑在今天更多的是非架上的呈現,這反映出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今天的雕塑可能看起來不是很好看,但是很活躍,不是一種死氣沉沉的,一看就知道想干嘛的創作,反而是想法太多,欲望太強烈所以變得碎片化。
  整體的社會導向就是創新,傳統的雕塑語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標準和固定的模式,并且有很高的高度,因此,同學們想要在這一領域做出突破,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呂品昌也有同樣的感受。
  他表示,有些同學是可以做的很好的,但是他們不愿意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很有可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被別人說,還不如誰誰,因為前面的高峰太多了,能夠做到理想的狀態是很難的。所以現在的學生們很多時候選擇另辟蹊徑,愿意在邊緣地帶需求突破,所以新的技術和語言就會成為他們的選擇,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面做出讓人耳目一新有突破性的作品。
  在呂品昌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評審導向問題,比如每年的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和明天當代雕塑獎等等,這些獎項評選出來的作品,同學們的關注度非常高,他們會不自覺的向這里靠攏,而評獎的結果往往也是偏向裝置類或者景觀類的作品,因為傳統類型的雕塑作品比較少,所以很難被評選上,這就造成了一種很糾結的狀態,時間長了,更沒有人愿意和敢于觸碰具象,而我們又不能降低標準去評選這一類型的作品,或者專門設置相關的獎項,所以這是很矛盾的事情。”
  從雕塑本體的角度來看,裝置化、景觀化這種創作方式遠離了雕塑本體語言的創新,很多時候是一種炫技的狀態“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未來在教學上我們會有所強調。 ”
  而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洛鵬看來,在美院在教學中,具象雕塑的傳統一直都在,甚至也在強化技能,之所以出現現在的情況,是因為以前都是師傅帶徒弟,可以接觸到很多的實踐,現在的同學們很難有那么多的實踐機會。
  之所以會裝置化、劇場化,是因為很容易引起注意,并且這種創作方式可以揚長避短,規避掉學習上比較難的地方。還有一些學生的畢業創作是考慮市場的,未來要從事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很多用人單位一看,你的創作非常的新穎,對于材料的運用也非常的多元,能力很強,這時候就會有優勢。
  景觀化、裝置化:雕塑藝術的一次機遇?
  “我們的具象傳統該怎么辦?從當下的教育體制設置來講,這是丟不掉的,我在西方的眾多大型雙年展和博覽會上,比如巴塞爾藝博會,可以看到不少具象雕塑,但是與之前的完全寫實的現實主義是不太一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當下的科技高速發展,還讓同學們大規模的去塑造,其實也很困難的,尤其是還能提出什么新的問題。”批評家孫振華講到。
  在他看來,雕塑這幾年的發展非常的好,各種材料和觀念的進入,使得它的發展非常的活躍,這也未嘗不是雕塑的一個機遇:“所以這件事情要兩方面的看,要看到雕塑在今天變革中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跨越具象,也在情理之中。”
  焦興濤也表示,雕塑的多元化發展是一件值得被鼓勵的事情,我們在判斷一個東西好壞的時候,無非是提出一個相反的方向,看是不是需要的,假設今天大家已經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寫實很發達,各種劇場化的東西在減弱,每個人都有明確的東西,那將會勾勒出怎樣的一個場景呢?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與其如此,我覺得一個非常有活力的狀態更有價值。”
  反觀我們的歷史,有大量的具象雕塑,也不一定是合理的,具象與其他的材料或者裝置藝術應該是平行的,全是具象或者全是材料裝置都是不合理的,各種材料或者形式在學生的作品中都能體現,這是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譚勛看中的。
  無疑,我們要警惕具象傳統在畢業展中的缺失,因為從雕塑藝術的本體來講,有其獨特的范式和要求,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雕塑在裝置化、景觀化和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過分夸張,過于刻意地尋求令人印象深刻,沒有合理動機的樣式,同學們在尋求創新的同時,很難對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把握,而一旦把握不好,就會很容易在介入公共空間和大眾生活時,流落到大眾娛樂的層面,被商業所利用。期待未來的雕塑藝術能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