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郊一個街道準備花100萬元建一座雕塑,安放在市民綠地游園里。這個“大手筆”引起社會關注。5月11日,記者走進這一事件“風暴眼”——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
“沒錯,我們最近花百萬元建了一座雕塑,你看看,到底值不值?”西善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徐立見到記者開門見山,毫不隱諱。
記者來到安德門雕塑創作工作室,偌大倉庫里,一座巨大的人物群雕正在進行掃尾施工。雕塑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撫琴、或捋須,衣袂飄飄,神采俊逸。“這座群雕底座長11米,高3.5米,是國內唯一‘竹林七賢’主題巨型雕塑。下個月,就將安放在建寧一村綠地游園里,成為標志性景觀。”雕塑作者、著名雕塑家陳建華說。
“為何要建這座雕塑?”記者問。徐立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建議記者沿著西善橋辦事處門口道路往河西方向走一遭,“回來我再跟你說,看一圈你就明白了。”
一條205國道,由北向南貫穿西善橋。沿線道路擁擠,盡管這兩年拆了不少,依舊有很多老舊小區,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往南走不遠,就是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區之首——岱山保障房片區。雖然高樓林立,但周邊城中村、廠中廠集聚,環境配套匱乏;往東,沿平良大街走幾百米,穿過繞城公路,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是南京城市建設最“靚”的河西南區域,道路寬闊,設施完善,綠草如茵,CBD林立。
“環境是不是一邊像歐洲、一邊像非洲?”徐立說,去年,住建部在全國大中城市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簡稱“城市雙修”)試點,南京是19個試點城市之一。西善橋街道位于雨花臺和建鄴兩區交界,是雨花臺區 “抓產業發展、促城市建設、補民生短板”三個主戰場“交匯點”,也是提升城市品質實施“兩橋”改造的重中之重。
西善橋街道從城市功能“最短板”處著眼,從百姓最期盼的地方入手,去年開始,圍繞老舊小區和岱山保障房片區,投入3000多萬元建了4個綠地游園。即將安放“百萬元雕塑”的建寧一村綠地游園,就是其中之一。
“‘城市雙修’需要投入,與缺錢相比,我們更缺的是高質量發展思想共識,‘郊區思維’根深蒂固。”徐立說,之前,整個西善橋區域沒有一處綠地游園。有的干部認為:西善橋是郊區,老舊小區居民整天忙生計,哪有閑心逛公園。急需花錢的地方很多,“城市雙修”嘛,修修補補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怎么扭轉這些老觀念?徐立組織看現場、聽民聲。4月的一天中午,街道干部走進建寧一村綠地游園,烈日當空,還有不少人帶著孩子在園內嬉戲玩耍。附近居民張琪琪說:“公園修得好,到了晚上全是人。”而在岱山保障房東側依山而建的六朝古都遺址公園,尚在施工未開放,每天傍晚就有大批居民迫不及待進園散步。“‘城市雙修’不但要抓緊‘修’,還要高品質地‘修’,要敢于向全市最先進的板塊區域看齊!”街道的同志逐步有了共識。
5月初,南京市委常委會在雨花臺區集體調研,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明確要求:要堅持對標最優、勇爭一流,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雨花。在他看來,“城市雙修”解決“有沒有”的老問題,“高質量”則提出“好不好”的新命題——不但要有,還要求優。
建綠地游園很簡單,栽樹種草就行了,難的是高質量。西善橋本地居民兩萬多人,外來人口卻多達7萬人。很多“二代”外來人口生于斯,長于斯,卻對當地歷史文化不了解、難認同。在建綠地游園過程中有機“植入”鄉土文化,成為必然選擇。
“為什么要花百萬元建這座雕塑?上世紀50年代,現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竹林七賢磚畫就出土于此。”西善橋街道宣傳委員張如鐵說。西善橋歷史文化悠久,古人送別出金陵城,都在這里駐足道別,他們就在那里建了一個“飲馬”雕像小品;岱山保障房片區內原來有一處不開放的“姚南石刻公園”,在街道爭取下,今年“五一”打開大門成為公共綠地;建設中的六朝古都遺址公園,將在護坡上展示古今中外名人故事,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土文化軟性植入,讓每一處綠地游園有了“魂”。
秦淮新河自東向西流入長江,沿岸東有江寧牛首山、大石湖,西邊是河西魚嘴地區,唯獨在西善橋形成“斷裂帶”。“我們不能成為南京全域旅游帶上的‘塌陷地’,這幾個精品公園的布局恰是串珠成線,補上短板。”徐立說,明年底,岱山東路、西路兩條斷頭路相繼打通,西善橋將融入河西南板塊,未來就是主城區。下一步,他們打算把梅山礦坑資源用好用足,打造南京“潘安湖”。
“雕塑是無聲的語言。我們用一座雕塑,尋回文化底蘊,補上城市短板,對標最優標桿,立起工作標準,還掀起一場思想大解放。你說,值不值?”徐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