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是人類藝術殿堂中最為瑰麗的寶藏:帕提農神廟的《維納斯》,象征著力與美的《擲鐵餅者》、極富戲劇張力的《拉奧孔》……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傳世名作。但是最近,有人在這些著名的古老雕塑身上有了新的發現:這些雕像的主人公,好像統統沒有瞳孔!事實上,沒有瞳孔這件事情,在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當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究竟原因為何?這個問題在網上激起了熱烈的討論,不同的人給出截然不同的解答。
瞳孔的塑造干擾形體美的表達?
在各個領域“學霸”聚集的知乎網,對于西方古典雕塑為何沒有瞳孔的問題,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有人引用《藝術哲學》的作者丹納的話:“藝術是對事物主要特征的概括”來進行論證:在人物雕塑中,雖然有很多客觀存在的元素,但如果是和雕塑者想要重點說明和體現的內容無關的話,那就可以被刪去或者簡化。而眾所周知的是,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無比推崇,在他們看來,人體是自然界最為均勻、和諧的存在,是具有最為莊重、優美特征的審美對象。在古希臘人的眼中,最為理想的人物并不是擁有最善于思索的頭腦、感覺敏銳的心靈、嬌俏美麗的容顏,而是首先要具備血統優越、發育良好、比例勻稱、身手矯捷的體格。
因為這樣的審美傾向,裸體雕塑在古希臘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為了體現形體美,雕塑家在肌肉線條和立體感的塑造上極盡能事,而相形之下,繁雜的色彩、過于豐富的人物表情——包括瞳孔的塑造,實際上對于體現形體美的流暢不僅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有干擾作用,因此實在是不雕也罷。而沒有瞳孔、缺少表情、通體素白的裸體雕塑,也天然具有一種肅穆的感覺,更符合雕塑對象神明的身份。
“掉色”說論據充分有瞳孔反而艷俗
真的是這樣嗎?記者向中央美術學院原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請教,他笑言這是文藝愛好者們“想多了”。其實,很多古代雕塑都是有瞳孔的,是用顏料涂上去的。只不過因為褪色,今天的人已經看不到了罷了。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大英博物館的研究者們也為“掉色”說提供了充分的科學證據。該館科學調查部的喬瓦尼·維爾博士,多年來一直持續對雕像色彩進行研究,研究方法是對雕像映射強光,然后用特殊的攝影機進行拍攝。這個由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開發的系統,如果感知到異常成分——比如古代的藍色顏料,就會在顯示器上有所反應。維爾博士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特洛伊大理石像進行試驗,發現當對準雕像的眼睛照射光線的時候,顯示器反應感知到了藍色的痕跡。“我們今天看到的特洛伊的眼睛是白色的,但其實兩千年前,它是藍色的。”
特洛伊大理石像并不是一個特例。但科研人員將他們的儀器對準帕特農神廟旁邊的伊瑞克提翁神廟,發現神廟的天花板曾經被涂過藍色。德國李比西雕塑美術館則開發出了可以測試出更多看不見的歷史遺留色彩的儀器,他們的實驗證實,很多古代雕塑不僅擁有藍色的瞳孔,而且膚色和衣服也上了顏色。也就是說,古希臘文明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白色文明”,實際上古希臘人很喜歡給雕像穿上絢麗多彩的衣服。
有趣的是,很多考古學家利用儀器復原了一些今天是素白、但曾經是色彩繽紛的雕塑,但很多人反映,涂上顏色、擁有寶石瞳孔的雕塑,反而有些艷俗,沒有素白和沒有瞳孔的雕塑有“味道”了。
沒雕瞳孔的智者象征超越塵俗的智慧
古希臘、古羅馬中有一部分屬于神靈的雕像,有瞳孔,而且異常名貴,是由寶石鑲嵌而成,但因為各種原因遺失散落了。
如今聳立在帕臺農神廟的雅典娜像是沒有瞳孔的,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復制品。這座神像的原作出自古希臘公認的最偉大的雕刻家——菲狄亞斯之手,是由木頭、黃金、象牙做的一米高的奢侈品,不僅女神的瞳孔是寶石所嵌,就連盾牌里面蛇的眼睛也是寶石質地。再比如,大家特別熟悉的大理石雕塑《擲鐵餅者》,其實也是復制品,其青銅的原作也擁有一雙寶石鑲嵌的眼睛。
也有一些雕塑是故意不雕眼珠,比如屋大維奧古斯都像的右腳邊,藝術家就塑造了一個帶有雙翼而無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據說是用以暗示屋大維是一位仁愛之君,但愛本身又帶有盲目性。
而一些智者的雕像——比如阿基米德像,也是沒有瞳孔的,有人相信是雕塑家有意為之。因為這象征著智者擁有向內的觀照和超越塵俗的智慧。
古羅馬時期雕塑 終于與觀者“對視”
隋建國告訴記者,因為雕刻技藝的發展,更細膩的表現手法出現,文藝復興之后的人物雕像,眼珠不再依靠涂色或者鑲嵌,而是直接被雕刻出來了。而雕刻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令瞳孔位置下凹,使得光線投射的光影效果類似真實的瞳孔。
事實上,這種雕刻瞳孔的方法可能出現得更早些。知乎網友KasaLee說,其實在古羅馬時代——大概從哈德良大帝主政開始,瞳孔開始在雕像上出現。而哈德良大帝的王后Sabina像是已知最早的具有瞳孔的雕像。
瞳孔的出現有一定的客觀因素:在這個時期,很多人物雕塑的五官已經開始由古希臘或者古羅馬特定時期的“目光飄忽不定,避開參觀者的目光”演變為強調與參觀者“對視”。而這種“對視”必然要求妥善處理好觀者和塑像眼神之間的交流,瞳孔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
證明當時這股潮流的另外的一個證據是,此時的古羅馬錢幣上,統治者的側面像開始變為正面。在這之前,錢幣上使用側面像的原因再簡單不過:就是害怕五官遭到磨損(比如,五官中鼻子是比較突出,如果雕刻正面像,在錢幣流通過程中,統治者的鼻子很容易被磨損)。但古羅馬終于有勇氣將正面像雕刻在錢幣上,也表明了審美的要求最終戰勝了實用主義。